感受大学生活 探索科学奥秘
孝昌二中 2302班 王思柳
当科技与人文的齿轮开始咬合。
清晨六点半的基地,淅淅沥沥的小雨还下着,路旁盛开的桃花正享受雨水的滋润,我们已像一群兴奋的候鸟,等待着飞向未知的知识领域。这次为期两天的研学之旅,将科技馆的理性光芒与师范院校的人文温度奇妙的编织在一起,在我的认识地图上标出了一个闪耀微光的坐标点。当大巴车驶过长江大桥时,雨恰好停了,一小缕一小缕的阳光正穿透云层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仿佛预示着这次旅程将如何照亮我某些蒙昧的角落。
师范院校:文学背后的精神谱系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踏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园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美丽的樱花林。樱花林下抱着书本匆匆走过的学生,公告栏里色彩斑斓的支教招募海报,教学楼里突然飘出的钢琴练习曲,这些碎片共同拼凑出教师培育的生态图谱。在参加交流分享大会时,我们坐在前排,学习着学长学姐们的学习方法、朗诵方式以及记忆方法,领略着中国汉服文化和诗词文化,瞬间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和向往。在大会的最后,看着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方代表赠予的牌匾,我忽然想起初中语文老师相似的字体——原来教育有着如此清晰可见的传承脉络。
在校史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本泛黄的实习日记让我驻足良久。1983年的某页写着:“今天教孩子们认‘彩虹’二字,突然下太阳雨,全班冲出去看真正的彩虹。教育不就应该这样吗?”这句话像一粒种子落入心田。在VR教学体验区,戴上设备就能“站”在大山深处的教室里,面前是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科技手段与人文关怀在这里形成了奇妙的共生,提醒着我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科技馆:在漫步中觉醒的求知欲
武汉科技馆的入口处,一个巨大的齿轮装置正在缓慢运转,金属咬合的声响如同知识体系的隐喻。与课本上扁平化的公式定理,这里的一切都鲜活可触。震撼的体验发生在模拟航天舱。系紧安全带的瞬间,操控台突然亮起数十个闪烁的指示灯,耳边传来“即将进入对接程序”的机械女声。当虚拟舷窗外出现缓缓旋转的空间站时,我的掌心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不是电影院里的3D特效,而是需要我真正按下按钮,拉操纵杆的沉浸式体验。在完成对接任务的“三次失败”中,我深刻体会到航天工程师每个决策背后的重量——科技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人类勇气与智慧的具象化表达。
回程的大巴上,同学们都在讨论哪个展区最有趣,而我却想着科技馆里那个永动齿轮与师范学院传来的钢琴声如何形成了某种隐喻。在长江两岸,一边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科技力量,一边是塑造民族精神根基的教育事业,它们以不同的姿态连接着现在和未来。
这次研学最珍贵的收获,是打破了脑海中“理科生”和“文科生”的粗暴分野。明白科技与人文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或许这就是研学的真谛:不是简单的往行囊里塞知识,而是让不同的认识维度在行走中产生化学反应。